作者:子非鱼
昨天的大会上,关于楼市方面有三个重要表态。一个是直接的表述,另外两个看似与楼市无关的表述,其实也是对楼市的定性。
01 | 一个直接表述
一个直接表述方面: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这次对楼市的直接表述中,房住不炒依旧被提出。
这意味着,尽管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托底楼市的措施频出,但中央对待房地产的宗旨没有改变。
不允许炒作。托底只是希望房地产回归正常,而不是过热,一旦过热,仍会收紧调控政策。
这一点,可以从苏州全面取消核心区限购后,立刻被收回的举动中一目了然。
今年以来,包括诸多核心城市在内,托市乐此不彼,其中有不少中心城市放开了限购,包括福州、南昌、沈阳等城市,其次东莞、佛山只保留了一丁点核心区域的限购,厦门只保留了岛内限购,岛外已经放开。
南京、苏州此前一度放开了外围区限购。在对中心区放松的操作中,南京显得更为精明,将社保要求降低至6个月,但允许一次性补缴。这样既保留了限购之名,但做到了放开之实。
但苏州在9月14日发布新规,放开了全市范围内的限购,非户籍人口购房不再有社保和纳税限制。
苏州虽然城市级别不高,不是副省级城市,只是个普通地级市。但是苏州是经济与人口上的巨人,GDP超2万亿,常住人口超1千万,是正宗的“双万”城市,在坊间还有中国最牛地级市的头衔加身,同时还是中国工业实力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个是上海、深圳)。
这种城市居然全面放开了包括核心区在内的限购,影响非常大,所以第二天就被要求删文了。
当时本号就对此做过分析,苏州此举触碰了“房住不炒”的总基调。在这个总基调之下、我的预测是:
1、一线城市,不允许放开任何区域的限购。
2、强二线城市,比如苏州、青岛、武汉、南京等这些城市,允许放开非核心区域,核心区域的限购必须保留,但限购的社保时间可以缩短至6个月。南京、合肥、青岛、苏州、济南、天津、东莞的社保要求都降到了6个月。
3、强二线城市以下,可以全部放开限购。
02 | 两个间接表述之实体经济
再看另外两个间接表述。
第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第二,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两段话可以放在一起分析。之所以说这两段话是对楼市的间接表述,通过这两段话的表述,可以看出,制造业和中国式现代化被提到了新高度,相比之下,房地产就得让位,或者重要性会逐渐下降。
第一段话,是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将实体经济放在了重中之重。
环顾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是依靠房地产走上强国之路。十八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多个国家走上了现代化强国之路,并拥有了对外殖民的力量。
二战之后,德国、日本、韩国依靠制造业走上了制造业强国和质量强国之路。
美国更不用说,依靠科技和金融,成为了全球霸主。此外,美国更是制造业强国,与德日韩有很大不同的是,美国将其大部分制造业环节转移到了低成本的亚洲。所以,美国看起来没多少制造业,但其制造业的强大,无可比拟。
所以说,制造业才是强国的根本。
有人说过,只有制造业才能够真正创造财富,国家一定要尽最大力量帮助企业家赚大钱发大财, 因为只有制造业,才是中国的唯一。
所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被写进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在这种背景下,今年以来有重庆、广东、安徽、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广西、内蒙古、上海、江苏、山东、湖北13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稳定工业增长的措施。
此外,青岛和天津等一批中心城市,在2021年均立下了提升制造业占比的Flag。
青岛方面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20年青岛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占比为61.4%。
天津方面提出,提升工业增加值增速,提升制造业占比,提升高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
效果也是相当明显。
青岛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了24.5%。这是过去十五年来(自2006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反弹。
天津方面,第二产业占比2021年也提升到了37.3%,也是15年来首次提升。
青岛凭借着第二产业占比提升,2021年GDP增速达到了8.3%,在头部城市中表现不错,正在快速追赶宁波。同时,青岛的常住人口增量也爬升到了前列。去年青岛常住人口增加了15.43万,增量位居全国第第7位。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这些成果都在佐证着制造业的重要性。
就在昨天大会将实体经济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后,国有六大行纷纷发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放支持。
03 | 两个间接表述之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段话,提出了一个新词,“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里面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共同特征方面,包括物质、精神、人与自然、富裕程度等。
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
我们要的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那种贫富悬殊式的现代化,也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那种属于财阀特殊利益阶层的现代化。这些都是少数人的现代化。
我们要的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要摒弃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对内,以人民为中心,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对外,和平发展,与各国公平贸易。
为何说中国式现代化与楼市的定性有关呢?
关键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分配制度表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鼓励勤劳致富,被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了,意思很明确,想要实现财富,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汗水,而不是投机炒作。
房改以来的二十多年,很多人凭借着时代机遇,通过房地产炒作,实现了财富自由,也固化了阶层。
尤其是在2015年至2020年这段中国房价快速上升的时代中,很多人凭借炒房一夜致富。
但最新的“勤劳致富”定性,意味着这样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这也意味着,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整体转向太猛,各种托举楼市的措施纷至沓来,但中央对于杜绝炒房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过去近一年的托举楼市,主要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让房地产不至于成为经济发展的负累,而不是要提升房地产的作用。
事实上,从本文分析的一个直接表述和两个间接表述,可以明显看到中央对待楼市的态度,大致可以概括为:
房地产不能太过萧条,不能成为经济的负累,促进其健康平稳发展,房价不能有大波动。通过长期的平稳来争取经济发展的时机,不断降低房地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权重,同时不断提升人民的收入。以时间换空间,逐渐消化掉大城市房价高企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