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景芬
(前伕排右二是作者的表姐,右一是表姐的女儿,左边是儿子儿媳。这是作者表姐生前唯--张孙子结婚时的全家福。)
表姐闫世英,是我母亲的亲侄女,娘俩相差六岁,同嫁一个村——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方城镇(方城镇已划归兰山区)东古城村,进的都是李家门。
表姐生于一九二 0 年,故于二 00 八年,享年八十八岁。表姐这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八路军(老百姓习惯上把改编后的解放军仍称为八路军)指战员夫妇精心抚养了一个危在旦夕的男婴,乳名某健(不写确切姓名是为保密)。收养后改名“大李”,养到两周岁时被生身父母带走。由于在战争期间,一年后联系中断,从此再无音讯。这也是表姐生中最大的遗憾!临终前,昏迷中的表姐还心心念念地想着养子大李,嘴里不停地念叨“大李…大李…你在哪里?……”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那是一九四七年初春,国民党在全国战场连吃败仗,为了挽回败局,只好把全面进攻改成重点进攻延安和山东。当时山东的形势很危急。在一个初春的夜晚,乍暖还寒,两名村干部冒着嗖嗖的西北风,小心翼翼地提着一个长方形的篮子走进了表姐家。篮子里放着一个两个多月大小的男婴,说是我八路军某高官的孩子,乳名“某健”,由于当时的形势险恶,这对夫妇又要去东北执行任务,途中劳顿已没了奶水,不便再带孩子北上。情急之下,部队驻扎沂蒙山前,找到我党时任费县方城诸满分区委书记鲁川同志,委托他给找个好人家,把孩子暂时寄养下来。鲁川书记很认真地连夜召开了东、西古城和古城里(时称“三古城”)三个民风比较好的村的村干部会议,认真细致地让村干部分析排查哪家能给扶养好这个孩子。排来排去,排到了表姐闫世英和她的丈夫李振如。说这家人家雇农出身,忠厚、善良,心眼好,上有公婆,身体健壮,表姐结婚后连生两个孩子都不幸天折,且时间不长,估计还有奶水,最后统一认识,决定将这重大的事情——八路军的孩子交由表姐一家抚养。
听完村干部的述说,表姐一家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上级把这么搢大的事交给咱是信任,可万一有个闪失怎么交待?喜的是,天上掉下个小宝贝,八路军的孩子驍垣娱是咱的孩子,就当咱自己的疼、悉心地养。表姐一家,面对村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一夜,家人诚惶诚恐,围坐在小火炉旁,谁也没合眼。
表姐的公公是个开明人,第一个发话说:公家把孩子交给咱,就是咱家的人,我寻思看咱先给孩子起个名吧,说咱本姓李,看叫“大李”行不行?下边再有了如是个小子就叫“小李”。
表姐的婆婆快言快语,老伴话音刚落,第一个表态说:“我看行!”表姐和丈夫默默点头,取名的事就这样敲定了。接下来,表姐和婆婆用提前烧好的温水给大李将全身轻轻地擦洗了一遍,然后就试着给大李喂水、喂奶。因大李太虚弱,迷迷糊糊地嘴都不张,表姐有点急。表姐的婆婆见识广,心量大,安慰表姐说:“孩他娘,别着急,咱慢慢来,今天晚上先让孩子睡个暖和觉,说不定明天就会好起来。”那一夜,全家人围着大李,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战战兢兢一夜未眠。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上,天刚放亮,大李一觉醒来发出微弱的啼哭声,一家人不约而同地将期盼的目光共同投向了表姐的婆婆,表姐的婆婆说:“哭就好,这是好兆头,咱怕的就是孩子不会哭了!”自此后表姐在婆婆的精心指导下,给大李一点点地试着喂奶喂水。为让表姐的奶水多一些,好心的婆婆还给表姐开起了“小灶”。一家人省吃俭用,将平时攒下的鸡蛋、米面之类的食物做成汤汤水水的让表姐吃,以便多一些奶水。这样日复一口,大李有了足够的奶水,小身子骨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说着说着,四个多月过去了,瘦弱的不成孩形的大李已经慢慢恢复发育成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宝宝了,表姐也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又有了身孕。已有身孕的表姐,随看胎儿的发育,奶水渐渐减少,已远不能满足大李的需求。于是表姐一方面给大李添加辅食,如鸡蛋、面糊之类,一方面表姐的婆婆抱着大李在村里到处求助正在给小孩哺乳的妇女给大李喂奶,补充营养。表姐的婆婆人缘好,又是大脚板,小时候因家里穷没裏起脚,所以有气力,天天抱着大李走满庄,找奶吃。村里人对表姐一家忠心耿耿,抚养我八路军的孩子都很同情,乐意帮助。当时,村里凡有孩子正在喂奶的人家,几乎吃了个遍。
转眼到了一九四八年的农历二月,表姐顺利产下一个男婴,全家人喜上加喜,按照原定计划给自生的儿子取名“小李”(学名庆伦)。表姐又有了奶水,在哺育小李的同时,也让大李跟着吃。大李有了足够的营养,长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一周岁左右会走会说,蹦蹦跳跳,像个小精灵,十分招人喜爱。一家人因偏爱大李,小李吃不饱,从小就瘦弱多病,长大成家后不堪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经常病病秧秧,不到六十岁就身患绝症先表姐而去,让人遗憾和痛心。
事情来得突然,变得也突然。是年农历十月的一天,村干部带着去东北执行任务返回的大李的父母来到表姐家,说是看看孩子长得什么样,想和孩子熟悉一下随军带走;再就是对表姐及其家人精心抚养孩子表示感谢!因大李父母来得太突然,全家人看着活泼可爱的大李,都眼含泪花,依依不舍。这对指战员夫妇说明来意后和孩子熟悉数日,便决定启程。临行前,给表姐一家留下一对瓷器之类的信物,因是庄户人,不懂珍藏,日后孩子们好奇当了玩具,不慎捧成碎片。表姐和婆给大李烙了两个葱花大油饼说是带看路上吃,还给大李准备了过冬的棉衣、棉裤和虎头小棉鞋等物品。成行那天,街坊四邻听渏说大李要跟父母回家,纷纷前来看望。当往小车上放置大李的衣物时,聪明的大李一见这场面,哇地一声哭了,趴在地上直打滚,嘴里还不停地嚷道:“不走,不走,我要娘,我要奶奶,我要娘,我要奶……奶……。”泪眼模糊的表姐,心疼地赶窦把大李从地上抱起来,紧紧地揽在怀里,一边给大李擦着眼泪,一边紧贴着他的脸蛋,止不住的泪水滴在大李的脸上,表姐亲了又亲,捂了又捂,哽咽看对儿子大李说:“好儿子,长大了,想娘时再回来,娘等着你...”因一切准备就绪,表姐的婆婆和丈夫娘儿两个把大李从表姐怀里像架媳妇一样架到小推车上,村干部陪着大李的父母和表姐的丈夫一起把大李送到有人接应的地方,就不让再远送了。送行的人回来说大李哭了一路,直到累睡了才不哭了。听到这些,表姐和婆婆还未擦干的双眼不禁又泪如雨下,数日吃不下睡不安。大李活泼可爱的影子时时浮现在眼前,浮现在睡梦中…养子大李离开养父母家一年内大李父母还给表姐家来过信,说说大李的成长情况,主要还是表达对表姐一家在解放战争时期无私奉献,将命悬一线的儿子,养育成人的感激之情。
心地善良的表姐,在含辛茹苦抚养我八路军指战员孩子大李和亲生儿子小李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拥军支前活动,为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一名优秀老区儿女的积极贡献。
作为表姐女儿的发小,建国后出生的我,从懂事起就常听母亲、表姐和街坊四邻长辈们,拉家常时说起表姐抚养大李的事。特别是到我上学读书,长大成人,听的最多的是老一辈村干部们的生动讲述,让我刻苦铭心。多少年来表姐及其家人抚养大李的生动事迹,无时不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不忘初心,奋发向上。我由衷地敬佩表姐闫世英,她正是当之无愧的“沂蒙红嫂”,像表姐这样的红嫂,在沂蒙山前,也和千千万万的老区人民一样,代表着伟大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含义丰富,但我想,不怕恓牲、不辞辛劳、不求回报,这些在表姐和她热诚的家人、善良的多亲身上充分体现的优秀品质,就是沂蒙精神的一部分。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和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告慰我亲爱的表姐——闫世英的在天之灵,以此唤起有良知的人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沂蒙精神在中华大地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景芬,女,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人。1972 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费县妇联干事,费县梁邱公社党委秘书,费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等,已退休。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临沂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费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县作家协会会员等。
上篇:《父亲,我想对您说》
下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