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西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普洱、西双版纳与缅甸的交界处。
我“认识〞景迈山源于—龄集团组织的一次康养活动。2024年11月,作为从事大健康产业近20年的一龄集团,邀请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客户,来到位于景迈山的六时酒店。一周多的时间,我们参与了一系列康养活动,了解了景迈山的地理、历史、人文、物产、景观等。
来到景迈山,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进入山里,扑入你视野的首先是满山的古茶林。据当地茶民介绍,景迈山共有5片古茶林,座落于山顶盆地的大平掌古茶林是其核心区。这片古茶林属乔木大叶种,种植历史已有几百年,最早一棵“茶树王〞,树龄达到1400多年。在海拔、地形、植被等小气候的综合作用下,大平掌茶一直处于景迈茶品质和价格的金字塔尖。徜徉在茶林小径,头顶参天古木,耳边不时响起牛铃声;放目远眺,古树、茶园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妙的立体画卷,此刻万物共生得以具化。置身这种合谐的环境,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仿佛能洗净你的五脏六腑。
离开古茶林,来到翁基古寨80号,村民艾华向我们介绍了普洱茶采摘、晾晒、杀青、发酵、压制等流程和相关情况。景迈山共有2.8万亩古茶林,113万株茶树所产茶鲜叶,均以“景迈山普洱茶”的名义对外销售。茶民爱茶敬茶的虔诚,使景迈山的古茶树并未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这些古茶树混生在山林中,终日与古树、台藓、蕨草、菌类、藤蔓为伴,浸透了更多大自然的气息,从而比寻常的潽洱茶多一份浓郁,茶汤更加清冽、芳香馥郁。为保证茶的质量,当地规定外来茶叶不允许进入景迈山,通往茶山的公路也只用天然的碎石子铺成,不用沥青和水泥,以防普洱茶吸收外界环境中的味道。同时,当地政府将景迈山古茶林划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便于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景迈山,茶是风景、是生态、更是文化,它是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据中外专家调研推演,中国西南及邻近地区,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景迈山则是起源地的核心区域。景迈山古茶林,为世界保留了最完整、典型的早期茶林景观文化遗址。“林下茶〞的种植方式,是世界茶树种植的“活化石”,传承着“人在草木间〞的理念。 古法制茶是景迈山每位茶农的看家本领,是每个家庭世代传承的手艺。近年来,为开发普洱茶的经济价值,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上海九泽集团在景迈山建设了全球首座万吨级智能茶窖藏空间即茶马古窖,便于广大消费者进行投资、销售和存储。这种商道的建立,使景迈山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力促进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茶文化的形成。茶,不仅成为景迈山的根和魂,更是景迈山生命的传承和延续。
景迈山不止有茶的香郁,还有迷人的风景。它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常彰显出摄人魂魄的力量。清晨,当东方泛起鱼肚白,酒店的阳台便成了第一个观景台。凭栏远眺,只见蓝天、远山、云雾、村落呈梯级分布,交相辉映。更有许多游客,趁着尚未退却的夜色,匆匆赶往几十里之外的山顶等待太阳跳出群峰之巅的那动人一刻。此时,映红的天际与群峰之下翻腾、卷舒的云海,便率先成为人们手机或相机猎取的对象。片刻过后,群峰已把红彤彤的太阳高高托起,万道霞光撒向群山、云海、村落,形成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这时在观景台上听到的不只是“咔嚓”声,更有观景的人们从心底流淌出的“啧啧〞声!太阳逐渐升高,人们慢慢散去,但不时还有游客回头留恋地张望。
看完日出,乘车沿盘山公路前行,会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不多时,人们很快忘记汽车的颠簸,逐渐被满山滴翠的植被所吸引。景迈山是绿的海洋,森林覆盖率高达83%。山上,阔叶林与针叶林交织,藤蔓类与虬枝型共生,并蒂花与绝俗的孤芳斗艳,伟岸挺拔的菩提树与遮天蔽日的独木林并存。景迈山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自然纯朴,并因人类上千年的雕刻修饰而更显俏丽多姿;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成果,又有机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像天女散花般洒落在景迈山上的众多古茶林,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原始森林。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你能听到鸟的喧闹、虫的鸣叫、溪的低唱、叶的沙响……“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这个美丽世界最真实的写照。到了晚上,景迈山从“忙碌”中停歇下来,一切归于静谧。山脚下,映照群山的火龙果地里的灯光,仿佛把人们带回人间。景迈山是美的,它既美在一日之内不同景色的变幻,也美在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更替。春天,攀爬上树干或屋檐的寄生兰,随风散发着可飘千里的幽香;夏秋,玫瑰色的晚霞和璀璨的星河,会承包广袤无垠的夜空;冬天,河谷升腾的雾气,会涌动凝聚成氤氲的云海。这些美,会让你回味无穷,流连忘返,思绪万千……
景迈山是一个低调到骨子里的宝藏秘境,它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恬静、安逸。横断山余脉独特的地理构造,决定了它远离闹市,独处一隅。海拔1500米的高山之上,年降水量达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8°C左右。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得景迈山空气清新,植被茂盛,泉水汩汩,茶林连绵,适合万物生长和人类居住。上千年的菩提树、遮天蔽日的大榕树、奇特壮观的蜂神树,以及大树般高大的竹子,无不诉说着它的宁静与安详。点缀在群山之中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让你有一种时光穿梭的感觉,只有匆匆而过的摩托车,才会把你的思绪从远古拉回现代。
景迈山的景迈大寨、糯岗、翁基等14个传统村落,分属景迈村、芒景村两个行政村,共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虽然与汉族世代相处,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汉族迥然不同,有着独特的风俗风情。这些民族世代依景迈山而居,星罗棋布的干栏式建筑古朴庄重,别拘一格,功能齐全。象傣族的竹楼、布朗族的正房和耳房,分别考虑了居住、避暑和日常生活等因素。在服饰方面,傣族女性通常穿筒裙,男性通常穿对襟或大襟短衫,布朗族的服色往往以黑色和青色为主,哈尼族则喜欢用自己织染的藏青土布做衣服,佤族服饰多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在饮食方面,傣族、布朗族以酸辣为主,酸菜鱼、烤鱼、烤肉、糯米饭、竹筒茶都很有名;鸡肉烂饭是佤族逢年过节,婚嫁丧娶必备的美食。节日多是这些民族的突出特色,傣族的“泼水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哈尼族的“火把节〞、佤族的“新火节〞,都隆重盛大,闻名遐迩。这些民族还能歌善舞,遇有重大节日或活动,甚至举办篝火晚会,他们都会聚集在景迈大佛塔寨心广场等场所,把《樱花开满景迈山》等民族歌舞演绎得淋漓尽致。寨心还是少数民族祭祀、商量重大事情的场所,崇拜先祖、敬畏自然是他们延续的习俗。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就是后人为感谢茶祖帕哎冷留下满山的茶林而举行的重大节日。
行走在景迈山的山水之间,你既能深深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强大,更能体会到大自然带给你的视觉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幸福的体验。此刻,也许你更能明晓一龄集团把康养基地建在景迈山的缘由。除景迈山经度、纬度和高度等自然条件更适合人类生存外,或许一周时间的体验也能找到另一种答案。《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可能又一次得到诠释!
2024年11月于 山东临沂羲之故里
上篇:尼泊尔纪行
下篇:没有了!